影音新聞

媽祖神蹟 - 明清

明朝:
明朝永樂三年,明成祖命鄭和首次出使西洋。途遇颶風,雷電交作,狂濤巨浪,驚心駭目。船隻危岌欲沈,忽有鳳儀神女,手提紅燈騰空飛旋,上下左右隱顯揮霍,剎那煙消霾霽,風息浪平,萬里碧 波,悠然順達,眾曰:「此乃天妃顯靈護佑」。永樂五年,鄭和回朝,奏稱海上多獲媽祖保佑化險為夷。明成祖加封「護國庇民妙靈招應夕仁普濟天妃」。

清朝:
清康熙二十二年, 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將軍征台時,因神靈顯應而得勝,表奏聖母神靈,並遣禮部郎中雅虎致祭並記功加封為天妃。

媽祖顯靈助福康安登陸、剿匪:鹿港敕建天后宮(新祖宮)福康安之碑記內容為:乾隆五十一年(西元一七八六年)林爽文事變,福康安奉命平亂,次年十月登陸鹿港,繼而軍需糧草均順利運達;當時嘉義一帶匪徒猖獗,突聞軍艦如期集結知有神助,官兵軍威大振所向披靡,不久即擒匪毀巢收復全臺。此乃天后神威顯著護國庇民之功,於是在鹿港建廟奉祀。

《臺灣省通志》引據日臺灣總督府社寺臺帳,鹿港舊媽祖宮之靈驗謂:「福康安率大軍從鹿港上陸,至港口突然起大風,波浪高而舟將傾覆;將軍譁然作色,於是虔禱聖母,果得庇佑風歇而登陸」。

媽祖顯聖逼退戴潮春:同治年間戴潮春之亂,攻陷彰化城,次月打到鹿港,鹿港原為商港並無城廓守軍,民眾聞賊兵到達均惶恐不知所措。然而第二天賊兵不戰而退,有人問其退兵理由,賊將謂見有身著白袍騎白馬之軍隊,由一女將率領直殺而來,賊兵以為官兵來援,因此將軍隊撤回,事後乃知聖母顯靈,從此不再侵擾鹿港。

廈門平瘟疫:光緒七年(西元一八八一年),此次赴廈由誰率領不得而知。但該年廈門啟建大醮,慘遭瘟疫之災,適鹿港天后宮謁祖回鑾,途經泉州城天妃宮駐駕;廈門蘇府王爺降乩表示恭請聖母赴廈,聖母大顯神靈而廈門瘟疫始告平息,故泉廈一帶民眾莫不敬仰天后宮之聖母,故商民漁民每到台灣,不論遠近均親到鹿港天后宮參拜。

瓶中水不竭:戴潮春創立小刀會,入會者有四百餘人,皆歃血為盟禁洩秘密,當時有鹿港人入會者,深感悔悟意圖退出,卻因曾經參與盟誓,恐遭天譴。此時媽祖為消除其罪業,乃在廟埕備水瓶,瓶中盛清水並燒神符投入其中,謂凡與賊盟誓者掬水漱口可消其罪業,因此遠近鄉鎮爭相前來漱口消罪,而瓶中之水不曾枯竭。

媽祖神蹟 - 民國

民國:
民國13年(西元1924年):
6月12日天氣晴朗,漁民出海作業,當時有數十名小孩在海灘遊戲,忽一青面一紅目巨人出現,意欲捉小孩,群孩大驚一哄而散,傾刻天氣大變風雨交加,海水倒灌海上舟隻無法作業,入夜竟迷失方向危危欲翻,此時眾見一道紅光遂,隨紅光所指方向直駛,俟至紅光消失船已入港,始知媽祖火救了大家。
隔日各家族到天后宮參拜,群孩皆指千里眼、順風耳尊神是昨天追他們的巨人,方知是媽祖之神護。
現在本宮拜亭(三川)石柱有對聯以紀念之。

其聯文:

暮夜現光明頃刻港門開覐路
迷途資引導兒童海國慶安瀾

民國49年:
彰化地區苦旱不雨,農田無法灌溉,尤以鹿港一帶插秧者僅達三分一之左右。為此該地方的民眾及士紳約五百人,在三月十九日下二時,在國大代表呂世明、省議會副議長謝東閔、縣議員黃澄清、李丕顯的領導下,在鹿港天后宮舉行祈雨。是日天氣晴朗,火傘高張,儀式歷時一個小時,其祈求降雨詩曰: 青天炎炎降蒞塵,憐憫悲聲救萬民,哀求上蒼赦罪衍(愆),祈雨顯化濟群因。 儀式結束後不久,天氣轉陰,繼而天空滿佈烏雨,大地昏黑,春雷一聲終於響起。翌日凌晨二時開始下小雨,不久便普降甘霖,旱象解除,使等待插秧的農民欣喜若狂,咸認為此時降雨對春耕有莫大裨益。為此善男信女,為感謝天后恩澤,一時往鹿港天后宮進香的有萬餘人。

民國52年:
五月十日,鹿港鎮海埔國民學校教職員工帶眷組團往橫貫公路遊覽,因逢雨後路滑,不慎翻車,車上乘客個個驚嚇過度,神沮氣喪。幸得車子滑落時,為崖壁中間之兩棵樹木擋住,形成兩木擋車之奇異景象,而免於翻落數十丈之深淵而造成傷亡。兩木為「林」,即是聖母之姓,在臨危之際,似得神靈相助,隨後查知車中佩戴鹿港天后宮護身香火者多人,顯係得媽祖之庇佑,而安然逃過此一劫。車回鹿港,直駛鹿港天后宮,到聖母座前跪拜答謝。

民國61年:
四月,讀私立精誠中學高一的林慈陽(鹿港人)與同學十人結伴前往天后宮膜拜媽祖,之後往海邊玩耍,由於疏忽,離海岸愈來愈遠,等到下午二時海水高漲,方知大難臨頭。迨要逃走,但因距海岸五、六浬,已無法上岸、林慈陽為了同伴的安全,先行指揮同伴趕往高處走,而後自身游水,擬向最近的蚵田漁民求救。然而體力畢竟有限,當正載浮載沈時,正好蚵田有一根豎立的木柱,他乃游近木柱。他曾見歸帆的漁夫,但招手呼救無效。面臨如此危急,他乃口唸媽祖保佑,林慈陽的同學在他游水離開不久後,為蚵田漁民發現救回,當林慈陽之父林大宜得知兒子尚在海上的消息後,十分焦急,請漁民陳可天划筏往大海尋覓,費了二個小時,始見遠處有一黑點,再定睛一看,見林慈陽向其招手,仍將之救回。

媽祖神蹟 - 宋元

宋朝:
宋宣和四年(一說宣和五年)宋徽宗派路允迪率船隊出使高麗,航行至東海遇到颶風,八艘船不幸沈沒,唯獨路允迪所乘船隻,船上桅頂出現紅光,彷彿有一朱衣女端坐其上,風浪頓息,轉危為安,路感神奇,詢問部屬是何神相救。船上有位莆田人,向路允迪報告是湄洲神女搭助。路還朝復命啟奏,徽宗皇帝遂下詔賜封「順濟」廟額,懸於湄州通賢靈女廟。這是媽祖第一次受到官方祭祀。

元朝:
元朝建都于北京,是當時經濟文化中心,而糧食生活用必須仰靠南方供應,均利用運河漕運,沿途多處急濤險流,媽祖屢次庇護漕運,維持元朝京都物質供應的生命線,所以上自皇帝,下至官兵及船工,把船隻航行安全,寄託于媽祖的庇佑,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詔命正奉大夫到湄洲宣佈冊封為「護國明著天妃」載入國祀點,每年依制致祭。

細說早期媽祖藥籤

媽祖婆的庇佑讓善男信女能夠安頓身心,在四、五十年前,醫療不發達的年代,天后宮裡也有藥籤之設置,以現代眼光來看,或許這並不是科學的方法,但在當時因信仰而起的安撫作用,也大大的慰藉人心。